打造网上国际投资促进平台 致力于中国投资促进事业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政策法规 > 产业
关于印发《巢湖市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0-11-11    来源:巢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各乡镇、街道党(工)委,市直及驻巢有关单位党组织:

  《巢湖市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已经市委、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巢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0年11月11日

  巢湖市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为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深化国家级创新型县(市)建设,推动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生态绿色的山水名城、创新开放的产业新城”,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和考察安徽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四个面向”,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国家级创新型县(市)建设为抓手,紧紧依靠省会合肥市“一室一中心”建设,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的深度融合,推动全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为促进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安徽争五强、全国进百强”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发展目标

  2020年底,完成创新型县(市)三年建设任务。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家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30家以上,企业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8000万元,科技成果登记100项,全社会研发投入、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增长10%以上。

  2025年,不断巩固创新型县(市)建设成果,创新成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具体目标为:创新实力实现“双过百”,即高新技术企业100家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150家以上;创新能力实现“三提升”,即财政科技支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均实现较大幅度的提升;创新活力实现“四突破”,即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省级技术创新中心、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和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4项任务取得新突破。

  三、重点任务

  (一)推进产业技术创新,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

  1.实施产业链关键技术重大专项行动。紧扣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和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在镁基轻量化、电子信息、新材料、绿色食品和智能制造、渔网具、文旅大健康等领域,争取申报一批省、市级科技重大专项,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开发一批高新技术产品,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市投资促进中心、市文旅局)

  2.加强“硬科技”联合攻关。瞄准国际国内产业技术高端环节和关键节点,鼓励创新型领军企业积极承担实施国家、省科技计划项目,重点突破“卡脖子”等关键技术,加快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和标志性技术成果。对我市企业承担的科技攻关项目,按有关政策给予支持。(责任单位:市科技局)

  3.强化产业创新平台建设。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整合产业链上下游创新资源,支持皖维、云海、欧菲光、富煌等行业龙头骨干企业,积极争创一批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等重大产业创新平台。支持科技型企业与中科大、合工大等省内外院校合作,设立一批企业技术中心、工程设计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等各类产业公共研发平台。力争到2025年,全市省级以上创新平台突破40家。(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市人社局)

  (二)加强区域协调联动,优化科技创新布局

  4.全面推进国家级创新型县(市)建设。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创新政策落地、创新要素聚集、科技成果转化、主导产业创新发展、创新成果惠民为民和体制机制全面创新等六个方面,全力推进23项创新指标高质量完成,确保通过科技部验收。(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创新型县(市)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5.着力增强居巢经开区创新动能。坚持走“科创+产业”道路,大力实施创新能力提升行动,适时启动省级高新区创建工作。全力推进中科智城等项目建设,大力推进园区创新平台建设,力争创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推动居巢经开区发展动能由要素驱动加速向创新驱动转变。(责任单位:居巢经开区)

  6.高水平建设半岛生态科学城。以创新为导向,依托黄麓大学城和欧菲光等重大项目建设,高标准实施半岛生态科学城启动区规划,加速融入合肥滨湖科学城建设和G60科创走廊建设,把半岛生态科学城打造成为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赋有绿色、智慧、活力的创新领航板块。(责任单位:居巢经开区)

  7.积极开展创新型乡镇建设。引导和支持乡镇依靠科技创新,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特色产业,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和区域综合竞争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各镇街)

  8.推进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继续深入开展科技特派员工作,积极发挥省、市农业科技特派员工作站作用。适时启动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主体、农民受益”的原则,把园区建设成为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农业农村创新驱动发展的先行区和示范区。(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农业农村局,有关乡镇)

  (三)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夯实创新发展基础

  9.实施高新技术企业“三年倍增”行动计划。深入开展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作,大力引导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登记,通过2020-2022年三年努力,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实现倍数增长,达到90家。(责任单位:市科技局)

  10.实施创新型企业龙头工程。在全市持续开展“比创新、比创业、比创造、增动能”专项行动,推进“个转企、小升规”。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工程,打造一批国内细分市场领域的“单打冠军”、“行业小巨人”。遴选一批拥有核心技术、竞争力强的科技型企业,从科技攻关、研发平台、人才引进、品牌建设、上市融资等方面予以全方位支持,打造一批引领产业高端发展的创新型龙头企业。对评为年度科技创新十强企业,市财政给予专项奖励。(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科技局、市市场监管局、市财政局)

  11.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继续完善支持企业家干事创业的若干措施,设立“巢湖企业家日”,在全社会营造尊重企业家、激励企业家、保护企业家、服务企业家、关爱企业家、培养企业家的良好氛围。(责任单位:市经信局)

  12.激发企业创新主体作用。鼓励企业购买高校院所先进技术成果进行转化,支持企业实施重大科技成果工程化研发专项。全面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等税收政策,引导企业规范研发项目管理及研发费用财务核算管理,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税务局)

  (四)集聚创新创业人才,激发创新发展活力

  13.加大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引育。聚焦全市重点产业,紧盯前沿科技,引进培育一批有技术、有成果、有项目、有资金的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创新创业。对能够落户巢湖、引领产业发展、填补行业空白,或对巢湖市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突出贡献的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可按“一事一议”的原则,予以重点支持。(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投资促进中心、居巢经开区、市人才办)

  14.实施重点人才工程。大力支持长期在巢湖市创新创业、服务主导产业、作出突出贡献,且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深入实施巢湖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巢湖市“优秀企业家”、“巢湖英才”和巢湖产业创新团队等重点人才工程。每年组织优秀人才赴省内外先发地区研修学习,提升战略眼光和管理创新能力,培养造就一批能适应新时代、新发展、新要求的高素质和专业化人才。(责任单位:市人才办)

  (五)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创新创业生态

  15.打造“双创”升级版。加强新产业新业态培育,引导支持建设一批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逐步形成“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园区”的全链条孵化体系,深入推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强化“双创”氛围营造,积极组织参加开展各类创新创业赛事活动。到2025年,全市新增各类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5家以上。(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科技局)

  16.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积极抢抓中国(合肥)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设的重大机遇,完善知识产权管理体制,引导支持市场主体创造和运用知识产权,营造保护创新成果、激发创新活力的优良市场环境。到2025年,全市发明专利授权450件以上,人均发明专利超过5.6件。(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

  17.增强科技服务民生发展能力。围绕人口健康、生物医药、生态环保、公共安全、减灾防灾、食品安全、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社会民生重点领域,组织开展技术研究和推广应用。推进智慧城市、智慧社区、智慧旅游、特色小镇等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组织开展重大科普活动,加强创新文化建设。(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卫健委、市生态环境分局、市应急管理局、市市场监管局、市住建局、市数据资源局、市科协,各有关单位)

  四、保障措施

  18.强化组织领导。成立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定期调度全市科技创新工作。(责任单位:市委办、市政府办)

  19.强化政策扶持。出台高质量发展系列政策;设立2000万元科技创新专项资金、2600万元天使投资基金、5000万元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积极发挥联讯兴泰汽车产业基金、合肥信实新材料基金作用。(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科技局、居巢经开区,市城镇投公司,各有关单位)

  20.强化目标考核。加大科技创新工作目标责任考核分值,并作为党政领导班子综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科技干部工作力量,关心科技干部队伍的培养和使用。(责任单位:市政府办、市委组织部)

上一条:中共巢湖市委办公室巢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巢湖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三年倍增行动方案(2020-2022年)》的通知
下一条: 关于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工作的意见
与我们联系
  • 联系电话:+86-0512-53660867
  • 传  真:+86-0512-53660867
  • 邮  箱:info@investchn.com
Copyright © 2015-2025 InvestCH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投促中国